老師的成長歷程
此頁面會介紹什麼:
一位科學老師的成長歷程 - 謝鎧銘老師
|
謝老師曾經是一位中、小學的科學科老師。在2005-06年度,她的校長鼓勵老師們採用學生主導的探究式教學法,她便開始使用知識建構教學法。她亦曾經參與國際性的知識建構計畫。以下將介紹謝老師的教學設計在她採用知識建構的五年裡的成長與改變。 |
發展進步 | 成長及改變 | 視頻及簡報說明 |
知識建構教學的初學者 |
作為一個初學者,謝老師只把「知識論壇」用作一個額外的、能讓學生更有趣地學習重要科學概念的媒體。 |
|
改良自己的知識建構教學 |
第一年看到學生在討論的參與有限令謝老師感到挫敗,所以她嘗試向「知識建構教師網絡」比較有知識建構經驗的老師學習,並改良自己的教學設計。她嘗試令討論變得更吸引。 |
|
設更高的知識建構目標及與海外學生協作 |
雖然第二年學生的討論質素有所提升,但有部分學生完全沒有參與討論。因此,在第三年,謝老師希望令每一位學生都參與討論及鼓勵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她訂下促進學會學習及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知識建構目標。另外,她亦安排學生與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學生協作。 |
|
把應用於中學的設計改為用於小學 |
在第三年,謝老師的學生可以自己提出探究問題並擬定對好討論的標準,而且和前兩年不同的是學生由回應老師的問題變為回應彼此的問題。在第四年,謝老師把她用於中學的知識建構教學設計改為用於小學。她希望透過知識建構這種探究式學習改善學生的推論能力及通過反思進一步發展他們的後認知能力。 |
|
優化教學設計、融合知識建構原理 |
從之前四年的經驗,謝老師已經制定了一個適合她教學風格亦有效地推進學生知識建構的教學設計。因此,在第五年,謝老師採用了大致上一樣的教學設計。不過她再優化自己教學設計,希望透過把知識建構原理(如融合昇華、共同承擔、善用權威、時刻反思)融入課程來改進學生的想法。同時,她希望可以促進學生把個人想法轉化成共同擁有的知識。 |
一位中文科老師的成長歷程 - 王旭老師
|
王旭老師是港大同學會小學的中文科老師。在2009-10年度,他透過同工認識到知識建構,之後便決定要嘗試一下。隨著對知識建構的認識變得更深入,王老師了解到這個以理論、原理為基礎的教學法和科技跟其他網上學習平台相比之下的好處。因此,他更投入本地教師網絡及更熱衷於知識建構教學法。以下將介紹王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他採用知識建構的三年裡的成長與改變。 |
發展進步 | 成長及改變 | 視頻及簡報說明 |
鼓勵發問 |
剛開始時,王老師的目標只是培養學生發問和提出想法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自主自力追求知識的能力,他鼓勵學生提出探究問題及主動指出自己想知道的事。
|
|
促進反思 |
第一年,學生有變得更主動找出及回答問題,但討論都是由王老師主導的。為了進一步促進學生自主自力追求知識的能力,王老師鼓勵學生不時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
王老師要學生訂立好問題和好討論的準則,然後就網上討論的表現作互評。另外,學生需要定期書寫反思日誌來報告學習進度和他們的反思。
|
|
重組課程 |
在第二年,王老師看到學生有很大的進步。學生們更專注及明白自己在做什麼。此外,部分同學由早期不投入課堂討論,到後期變得主動表達意見,願意聆聽別人的意見,重視別人的意見。
第三年,王老師更組織課程來建立單元與單元之間的關係,嘗試將知識建構的理念融入整體的中文教學中。王老師除了在單元裡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外,又以待人接物應有的態度培養作為目標貫徹了全年的課程。每一個單元裡,他都讓學生探討主題背後的高層次價值觀。這些都是沒有固定答案,學生可以透過協作建構新知識。另外,王老師顛覆了傳統中文教學的程序,先讓學生知道主題再慢慢透過知識建構深化了解,而不是講授了所有課文後讓學生綜合出主題。 除了教學目標以外,王老師亦讓學生可以在過程中為自己設立學習目標。因此同學除了中文學習,也有自己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