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怎樣評估知識建構學習成果

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

 

老師怎樣評估知識建構學習成果

老師進行知識建構討論的備課及評估時,需要就每條帖子/筆記作一個詳細的跟進,歸納及評估。但是,老師每天的工作已經十分繁重,又怎樣可以能達到這個要求呢?

香港老師的關注點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 培養知識建構的能力:
    • 學生有否參與網上討論?
    • 有沒有完全沒參與的學生?

  • 提升教學方法:
    • 在討論中,學生的看法有沒有提升?
    • 學生能否提問一些能使看法有所提升的問題?
    • 討論中出現了什麼主題?
    • 有沒有一些有機會發展的討論內容?
    • 討論的那方面有改進的空間?

  • 進一步的目標:
    • 經過知識建構活動後,我的學生的提問技巧,評價及總結看法的能力有提升嗎?


以下的表格提供評估方法和準則的建議,以幫助老師評估學生達到知識建構過程中的哪一個段。

主要教學重點 建議評估準則 評估方法 視頻及簡報說明
提出探究問題

學生有沒有貢獻他們的探究問題?

以下的例子顯示一位小學中文科老師怎樣鼓勵學生就主題「港孩」提出問題:

    辨別值得探究的問題

    甚麼是好問題?

    • 並非只詢問描述性或事實性的資料
    • 沒有簡單而劃一的答案
    • 要涉及廣闊的知識面及多角度的觀點
    • 要包含與課程學習目標相關的概念和價值觀
    • 要具真實性,與學生的生活和身處的社會息息相關
    • 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習動機

    基本層次的問題 VS 高層次的問題

    基本層次的問題

    • 要求複述或重整
    • 涉及基本知識、事件內容
    • 只需要知道事件和現象的表徵
    • 很快便有答案,討論空間狹窄 (如:是否、何時、何地、何人、 甚麼…)

    高層次的問題

    • 需要經過理解和分析
    • 可以讓人發揮延伸和評鑑概念的能力
    • 能從個別現象提升到普遍現象 (如:為甚麼、如何/怎樣…)

    探究的深度

    評級基準:
    1. 問題的目的是釐清內容或定義

    2. 問題要求有關事實性,專題性或一般性的資訊

    3. 問題目的是指出理解上的不足; 要求開放式的回應及不同的觀點

    4. 解說為本的問題:只專注解決難題而不只著重內容; 指出來源的不一致性; 產生假設及合理的解說

    質性評估

    • 小組檢討
    • 課堂討論

    怎樣使用評級基準評估探究問題的深度:

      堂上及網上討論

      學生有沒有參與網上討論?

      學生有沒有將概念串連及擴大?


      評估項目的例子:

      • 撰寫筆記的總數
      • 回應他人筆記的總數
      • 參考資料的數目
      • 曾使用鷹架的數目
      • 關鍵詞的數目
      • 筆記的字數
      • 筆記連結的百分比
      • 包含關鍵詞的筆記的百分比
      • 閱讀筆記的百分比
      • 修改筆記的次數
      • 社群網絡的密度
      量性評估

      • 「知識論壇」上的Applet 評估工具 - 「參與及貢獻」(Contribution)
      • 「知識論壇」上的Applet 評估工具 - 「社群網絡」(Social Network)
      • Analytic Toolkit (ATK) 分析評估工具統計數據

      怎樣分析ATK統計數據:

      辨別好討論

      甚麼是好討論?

      準則一:引用資料,推陳出新

      • 批判分析及適當地將資料套用到討論中 利用權威資料/論述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 資料可來自不同地方,包括書籍、網頁
      • 引用時尊重資料來源,列明出處

      準則二:公開分享、共同探究

      • 充份回應彼此的筆記,例如表示同意、不同意、發表或提出意見
      • 整組討論展示多元觀點,正反意見
      • 各組員貢獻自己的看法,令討論發揮最大成效
      • 在討論的過程,各組員尊重每個人不相同的文化及知識

      準則三:層層深入,不斷完善

      • 在討論的過程,同學不斷追求知識,深入討論問題
      • 澄清不同的分歧
      • 融會總結討論,藉以推出更新的境界
      • 澄清分歧後,進一步延伸探討方向,不斷解決問題,完善討論

      準則四:時刻反思,改進更新

      • 找出個人天生感到好奇的問題,聯繫現實,深入討論
      • 通過討論,激發自己不斷反思,令自己的知識、價值觀,以至生命都得到更新
      質性評估

      • 學生自評
      • 同儕互評
      • 小組檢討
      • 課堂討論

      怎樣評估筆記和討論:

        整合昇華

        甚麼是好的反思?

        • 回顧所思所學,鞏固學習和知識
        • 評估自己的學習表現,洞察自己在學習上的能力、強項及有待改善之處
        • 根據過往的學習經歷,更好地規劃將來的學習,計劃具體的改善方案以克服學習上的困難
        • 更有效地掌握自己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終身學習者

        甚麼是好的總結筆記 ?

        • 分析學習群體中各成員的不同意見,找出它們相互關聯的地方
        • 反思學習群體的知識建構過程,包括在不同階段的進展、其中的協作與互動、曾經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法、想法/概念改變的轉捩點、知識的提昇點及新觀點的冒起等

        甚麼是好的電子學習歷程檔案?

        準則 1:遊走在尖端的學習

        • 指出知識的鴻溝及不一致性,並發問有建設性的問題
        • 提出能夠延伸社群知識的問題
        • 提出具備推展探究及討論潛力(即是能引起大眾興趣)的問題

        準則 2: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

        • 展示出不懈的努力去解決同學提出的問題
        • 發表的筆記內容要以處理原來的問題為目標
        • 展現持久的探究:一個不休止的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循環
        • 重新注入動力去解決已發掘到的問題和完善觀點

        準則 3:群策群力

        • 運用不同的知識建構論壇功能去接觸知識,例如參考及昇華功能
        • 總結及重組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去建立更好的理論
        • 協助同學延伸及改善理解
        • 鼓勵同學跟隨其他原則去寫筆記

        準則 4:監察自己理解

        • 解釋你已學會和尚未領會的地方
        • 識別分歧,謬誤及新洞悉; 追蹤自己的理解的蹤跡
        • 經過檢測其他知識建構論壇筆記後, 提出一些嶄新的角度去檢視問題,觀點及事件

        準則 5:有效地使用不同的知識源頭

        • 利用從其他源頭(互聯網,報紙等)去支持或解釋自己的觀點
        • 綜合課堂的學習,課本的資料及同學在知識論壇的筆記上的知識
        • 提供與課本相反或有衝突的資料
        質性評估

        • 學生自評
        • 同儕互互評
        • 小組檢討

        怎樣評估學習日誌、總結筆記、小組檢討及學習歷程檔案:

          評估知識建構成果的輔助科技

          研究員發展評估技術為老師和學生提供有關他們的知識建構過程的訊息。目前,有三個主要評估知識建構成果的技術:

          Analytic Toolkit (ATK) 分析評估工具

          ATK 分析評估工具提供了在「知識論壇」上的活動的綜合統計數據。 它提供特定數據庫的綜合統計數據,某些「知識論壇」功能使用率的綜合和個人統計數據,具體的活動紀錄,社交分析及筆記和數據庫發展的歷史分析。

          以下的視頻和簡報說明了ATK分析評估工具的操作:

          按此連結到關於如何分析ATK統計數據的視頻和簡報.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知識創新與技術研究所 (IKIT, University of Toronto) 建立了一個參考頁解釋各個ATK評估項目的計算方法。按此連結到參考頁。

          「知識論壇」上的Applet 評估工具

          Applet 評估工具也能幫助分析在「知識論壇」上的活動。不同於ATK,Applet 評估工具提供統計數據的圖表顯示。另外,Applet 評估工具是併入在「知識論壇」中的,所以有興趣的學生可以自己操作工具得出參與統計數據。

          以下的視頻和簡報說明了「知識論壇」上的Applet 評估工具的操作:

          Collaborative Online Discourse Analyzer (COLODA)

          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師範大學知識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發了Collaborative Online Discourse Analyzer (COLODA)

          COLODA 可以解決以下疑難:

          • 學生是否正在學習? 他們學了什麼?
          • 學生是否正在建構知識? 什麼程度?
          • COLODA是根據教育及話詞分析的文獻所建立,其目的是讓老師快速掌握學生在網上討論的表現:
            • 參與程度
            • 學生參與程度的差距
            • 亙動的模式
          • 幫助老師去調整(促導/教學促進)方法
          • 幫助(建立/完善)知識建構教學的(知識/理論)
          • 促進老師的專業交流

          COLODA 的功能包括:

          • 提供有關的討論總結及概述
          • 自動建立無數的分析及有關的圖表

          分析的結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面:

          • 學生個人
          • 帖子/筆記
          • 筆記串
          • 討論
          • 日期或星期

          評估知識建構成果的真實例子

          「老師如何設計KB課程」部份裡包含了三位老師的多個詳細教學設計。其中除了介紹王老師和謝老師的設計外,還列出一些運用了以上分析方法製作的圖表分別顯示他們的學生的學習成果。 請按此連結到王老師學生的學習成果。另外, 請按此連結到謝老師學生的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