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建構與知識建構原理
知識建構 (Knowledge Building) 活動經常在知識型社會的先進機構,例如科學團體及商業機構中出現。基本上,這些機構的成員攜手合作,同心協力提升團體或機構的整體知識水平。
在教育方面,知識建構提供一個學習途徑,以達為學員投入知識型社會作出充份準備的目的。參加知識建構小組或團體的學生積極對意見獻策、設法找出問題所在、探究解決辦法及發掘證據,並且與同儕進行辯論及討論。這些活動有一個明確目標,可同時開拓新視野及提升知識,超越個人的限制。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知識建構能激發學習動機、改善學員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作出判別性思考、解決問題及促進個人發展,包括溝通技巧、人際技巧及終生學習態度。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機會及支援,即使幼童亦能參與知識建構活動。研究亦發現了一些新證據,顯示知識建構能提高學習表現,而這些學習表現從前是以學校或公開考試的準則衡量的。可是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中,如果沒有老師的協助,知識建構一般都較難達致最高的層次。
根據與教師及學生進行的廣泛研究及教育發展工作,Scardamalia教授(2002)撮述了針對知識建構學習活動的12項知識建構原理。羅陸慧英教授(2005)則進一步研究這些原理於知識建構過程當中的發展模式。從分析知識建構活動的資料當中,羅教授發現建構知識的過程可以歸納為四個知識建構發展階段。
知識建構社群發展階段 | 12 項知識建構原理 (Scardamalia, 2002) | 老師的驗證 (學生達到甚麼程度?) | 知識建構原理展現於知識建構活動中的現像 |
理念的分享及公開探究 |
|
|
|
開展不斷推進的探究 |
|
|
|
層層推深的知識 |
|
|
|
社群的共同「思維習慣」 |
|
|
|
參考資料:
Law, N. (2005). Assessing Learning Outcomes in CSCL Settings.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005, Taipei, Taiwan.
Scardamalia, M. (2002) Collective Cogni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B.Simth (Ed.) Liberal Educat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 Chicago, Open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