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

 

知識建構與知識建構原理

知識建構 (Knowledge Building) 活動經常在知識型社會的先進機構,例如科學團體及商業機構中出現。基本上,這些機構的成員攜手合作,同心協力提升團體或機構的整體知識水平。

在教育方面,知識建構提供一個學習途徑,以達為學員投入知識型社會作出充份準備的目的。參加知識建構小組或團體的學生積極對意見獻策、設法找出問題所在、探究解決辦法及發掘證據,並且與同儕進行辯論及討論。這些活動有一個明確目標,可同時開拓新視野及提升知識,超越個人的限制。

多項研究結果顯示知識建構能激發學習動機、改善學員的高階思維能力,例如作出判別性思考、解決問題及促進個人發展,包括溝通技巧、人際技巧及終生學習態度。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機會及支援,即使幼童亦能參與知識建構活動。研究亦發現了一些新證據,顯示知識建構能提高學習表現,而這些學習表現從前是以學校或公開考試的準則衡量的。可是在一般的學習環境中,如果沒有老師的協助,知識建構一般都較難達致最高的層次。

根據與教師及學生進行的廣泛研究及教育發展工作,Scardamalia教授(2002)撮述了針對知識建構學習活動的12項知識建構原理。羅陸慧英教授(2005)則進一步研究這些原理於知識建構過程當中的發展模式。從分析知識建構活動的資料當中,羅教授發現建構知識的過程可以歸納為四個知識建構發展階段。

知識建構社群發展階段 12 項知識建構原理 (Scardamalia, 2002) 老師的驗證 (學生達到甚麼程度?) 知識建構原理展現於知識建構活動中的現像
理念的分享及公開探究
  • 共同承擔,知識無限 (建立協作學習的群體,協助群體的進步,共同對學習負責,共享學習成果)
  • 知識面前,平等參建 (照顧所有學生的學習需要,每個學生都有公平的機會參與知識建構和知識的提升)
  • 多元觀點,正反並現 (運用多角度思考,從多元化的觀點中學習)
  • 學生有沒有參與網上討論?
  • 是否有學生沒有作任何貢獻?
  • 以彼此的筆記為依據(表示同意、發問及回答問題、提出意見)
  • 建立接納每個人都不相同的文化;評估所提供的資料的均等性
  • 將理念串連及擴大,盡量利用差異之處,以收成效
開展不斷推進的探究
  • 追求知識,自主自力 (學生主動學習,主理自己的學習過程,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
  • 討論交流,建構為優 (通過討論交流, 參考不同的意見, 互相修訂, 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創建新知)
  • 不斷鑽研,完善觀點 (力臻完善,尋求意念的不斷改進)
  • 善用權威,助己發揮 (適當地使用可靠的參考資料,促進知識的建構)
  • 概念有沒有在網上討論中得到改進?
  • 學生能否提出刺激概念改進的問題?
  • 討論串中有甚麼重點主題內容?
  • 哪些筆記有被再進一步探究的潛力?
  • 討論的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 澄清不同意的觀點、認同的問題/理解上的分歧
  • 研究課題中的最新資料、理性地利用權威性論述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 彼此商討,藉以填平個人意見及他人意見之間的距離
  • 解決制訂目標、動機、評估及長遠策劃方面的問題
層層推深的知識
  • 討論投入,聯繫現實 (探究的問題是出於他們的真正關心,或對現實世界的好奇 ;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 融會總結,昇華超越 (深化討論、提昇討論層次,開展新的討論方向)
  • 時刻反思,改進認知 (促進學習的評估,目的為提升和改進群體;評估與知識建構的過程結合)
  • 學生能有效地反思學習進度從而改善學習嗎?
  • 學生有沒有透過總結及把重要概念歸類來深化討論?
  • 找出個人天生感到好奇的問題/方面 – 通常與課本上的問題及疑難極之不同
  • 處理多元觀點、複雜性及雜亂性;綜合及評估所學,藉以作出新的演繹推理;制訂更高層次的問題及解決方案,達至優於現行最佳方案的更高境界
  • 透過書寫反思日誌或制訂學習組合對個人及小組的學習加以反思,從而作出定期檢討
社群的共同「思維習慣」
  • 跨組參詳,並行成長 (學習群體不單在內部交流, 還可與外界不同背景的群體建構知識)
  • 知識建構,無處不透 (知識建構不單局限於特定的場所(如課室內), 還可遍及校內、校外每一角落)
  • 在一、兩年的知識建構活動後,學生網上討論裡有沒有反應到他們問題結構和概念評估及總結的改進?
  • 各組互相交流及分享彼此的專門知識,在各小組之間共同創建知識
  • 以協作態度將知識建構的思考及做事方式轉移至校內及校外的其他事物或情況



參考資料:

Law, N. (2005). Assessing Learning Outcomes in CSCL Settings. Proceedings of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2005, Taipei, Taiwan.

Scardamalia, M. (2002) Collective Cognitiv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B.Simth (Ed.) Liberal Educat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 Chicago, Open 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