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

 

一位科學科老師的成長歷程

第5年 — 小孩能改變世界:貧窮 (6 星期)

< 上一頁下一頁 >
第1階段
提出
探究問題
辨別
值得探究的
問題
第2階段
堂上

網上討論
整合
昇華
辨別
好討論
第3階段
整合
昇華

對於去年教學的反思:

  • 前一年運用的模式是有效的而且適合謝老師的教學風格。

設計重點:

  • 謝老師逐步培養學生知識建構的能力:
    • 第一輪 – 「地震」 (“Earthquake”) – 令學生熟悉「知識論壇」和知識建構的學習文化(學年初)
    • 第二輪 – 「水的問題」 (“Water problem”) – 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建構在彼此的想法上從而得到對問題更深入的理解、學習鷹架的運用等(學年中)
    • 第三輪 – 「貧窮」 (“Poverty”) – 讓學生學習引用筆記、把想法整合昇華、改進想法和筆記等(學年末)
  • 學生學要根據香港大學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的校際知識建構比賽的準則來擬定自己對好討論的標準。
  • 學生把知識建構原理融入學習日誌的寫作。
  • 學生設計一個評分準則並且為學習日誌作互評。

學習成果:

  • 學生筆記數量下跌
  • 學生閱讀筆記的百分比提升
  • 筆記連結百分比提升
  • 筆記修訂的次數下跌 (有些學生曾多次修訂他們的筆記)
  • 鷹架運用的數量下跌
  • 筆記群的平均深度降低
  • 筆記群的平均筆記數量下跌

學生筆記數量、筆記修訂的次數、鷹架運用的數量、筆記群的平均深度及筆記群的平均筆記數量都下跌可能是因為謝老師花比較少時間在第五年的這個單元,所以學生並沒有太多時間建立筆記及建構。

從之前四年的經驗,謝老師已經制定了一個適合她教學風格亦有效地讓學生知識建構的教學設計。因此,在第五年,謝老師採用了同樣的教學設計來跟小四學生進行「小孩能改變世界:貧窮」的單元。她再優化自己教學設計,希望透過把知識建構原理(如融合昇華、共同承擔、善用權威、時刻反思) 融入課程來改進想法。同時,她希望可以促進學生把個人想法轉化成共同擁有的知識。

< 上一頁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