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

 

老師如何設計知識建構課程

此頁面會介紹什麼:




每位老師都可以設計自己的知識建構活動,而設計活動不代表要摒棄現有的。冼老師第一次應用知識建構時,把「知識論壇」融合在寫作學習的活動上。她維持原有的活動,然後讓學生在網上平台發表意見、延伸討論。

以下我們將會簡單介紹三位老師的設計。 如果想看一些更詳細的教學設計,請按右面的連結。 你可能會認同這些老師的經驗,但每一位老師都可以設計一個配合自己教學風格和學生個人需要的知識建構教學設計。

融入知識建構的五個基本要素:
小學常識科 -「植物世界」

鄧老師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在「植物世界」的單元安排了知識建構的活動。他首先教導學生如何提出設有層次的問題。然後,提供有關的書籍、影片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要求學生自行預習課文。學生匯報已有知識及整理不明白和想知道的事情。跟著分組討論,找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需要匯報揀選的問題及原因,之後全班篩選三條最有價值的問題在「知識論壇」上討論。鄧老師也總結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應對策略。

鄧老師的設計比較近似由研究團隊所歸納出來的基本知識建構教學模式。它融入了知識建構的五個基本要素。

逐步培養學生知識建構的能力:
小學常識科 -「Forest and Sustainability」

在港大同學會小學四年級(2010年)同學的主題學習過程中,謝老師用了不同於鄧老師的設計來達到知識建構的五個基本要素,而且也運用了各種的資源來提起學生對主題的興趣。

謝老師的設計特色是她透過活動的安排逐步培養學生知識建構的能力。她首先讓令學生熟悉「知識論壇」和知識建構的學習文化。跟著,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建構在彼此的想法上從而得到對問題更深入的理解、學習鷹架的運用等。最後,讓學生學習引用筆記、把想法整合昇華、改進想法和筆記等。

以下是謝老師其中一堂課的視頻片段:

主題學習開始時,謝老師用紀錄短片來引入主題,提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觀看短片後,需要指出問題是甚麼及引起問題的原因。跟著,謝老師要求學生墮入角色,想一想如果他們是生態學家會怎樣解決問題。學生寫下自己的理論。

然後學生會分組,跟組員分享自己的意見。小組需要指出問題及嘗試提供引起問題的原因。組員看看誰有理據並互相補充 。

小組整合意見並向班上其他同學匯報。謝老師在同學匯報的同時,會指出要重要的概念及關鍵詞。先讓部份同學在班上分享自己的看法來刺激討論,再帶領學生開展在「知識論壇」上的討論。「知識論壇」上有一條主導的大題目。謝老師希望同學可以回應別人對問題的看法,但同學也可以發表自己的問題。謝老師更提醒同學可以回家繼續討論問題、不斷改進修改筆記。

為了讓學習更有趣、對問題的了解更深入,謝老師在課堂上安排了電腦模擬程式的示範。進行模擬之前,謝老師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預測,讓他們先有自己的意見。當同學在課堂上分享意見的時候,謝老師又鼓勵同學們聆聽大家的意見。

進行模擬的過程中,謝老師不斷提出問題及鼓勵同學發表意見來刺激討論。她要求同學就模擬的結果和剛才發表的意見在「知識論壇」上繼續討論。

謝老師已經有五年應用知識建構的經驗。五年裡,她不斷累積經驗、反思及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請按此連結到謝老師的五個詳細教學設計。另外,謝老師在二零一二年二月十八日「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研討會上分享了在知識建構實踐中的成長與改變。 請按此連結到謝老師在研討會的分享。

促進學生反思及老師適當的介入:
小學中文科 -「港孩」

王老師是一位小學中文課老師。他已經是第三年在課堂推行知識建構的活動。王老師從將知識建構應用於一個單元、到一個學期、到第三年將知識建構融入整體中文學習中。最初,王老師純粹聽別的老師介紹知識建構,所以有興趣嘗試一下。後來,他對知識建構有了更多了解後,明白到「知識論壇」背後的理念和跟其他網上討論平台的分別。他覺得這種教學法的理念應用在中文科上有非常好的效果。以下將會介紹王老師如何設計「港孩」主題學習的知識建構活動。

學生怎樣在課堂及「知識論壇」上建構新知識

「港孩」主題學習的階段分明。學生首先學習建立觀點、怎樣善用鷹架回應問題、分析甚麼是好的討論和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從不同的觀點看問題及建立多元觀點、總結整體學習成果和心得,最後完成還有互評反思筆記。

在知識建構課上,同學就「港孩」現象提出想探究的問題,把問題寫在大畫紙上,並用鷹架回答問題。每位同學用便利貼回應其他組員的意見。最後由各組的組長負責挑選一條最值得探究的問題,把問題放在「知識論壇」上討論。不同的組員群策群力,就「港孩」出現的原因提出不同的看法,大家各自為自己的組別作出貢獻。大家表達自己的看法,有同意同學的意見、有補充同學的意見、有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的意見。同學在知識建構課看另外一組同學的筆記,互相評價,選出好的討論、值得繼續深入探討的問題。

王老師如何推進討論

老師將每一組同學在「知識論壇」上寫的討論列印出來,在知識建構課要求一組同學看另外一組同學的筆記,互相評價。然後,學生就會在「知識論壇」上跨組討論。當同學的討論受限制時、沒法提出新看法時,老師就會安排學生訪問嘉賓,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港孩」這個問題。嘉賓有校長、社工、會計專業員和路透社的員工。最後,學生就會繼續在「知識論壇」上討論,其後就會匯報在「港孩」的學習得著,在「知識論壇」上寫上反思筆記。

王老師的介入

最初的時候王老師主導討論,以致「知識論壇」上筆記呈現八爪魚似的模樣。老師的筆記作為中心帶領學生討論。對知識建構有更深入的了解及與其他網絡老師交流後,王老師讓學生主導討論,「知識論壇」討論中的所有筆記都是由學生發表。王老師亦發現如果學生在討論過程中離題,但有提出一些值得討論的問題,老師可以標誌那些問題去引起學生的注意。他把值得討論的問題在「知識論壇」上用紅色圈起來,但沒有告訴學生紅色圈代表甚麼。隨後,他發現學生開始嘗試回應那些問題。老師的角色是提醒學生去留意那些值得討論但被忽略的問題。

以上簡單地介紹了王老師在「港孩」主題學習的教學設計。 請按此連結到王老師的詳細教學設計。另外,王老師的學生在「校際知識建構比賽」 匯報日分享了他們在「港孩」主題學習中的感受和成長。 請按此連結到學生就個人層面上的成長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