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學生探究與知識建構的成功教學設計
主頁
知識建構(KB)
老師怎樣評估KB學習成果
利用KF功能促進KB
學生如何建構知識
老師如何建構關於KB的知識
老師如何設計KB課程
English
學生的成長歷程
KB與KB原理
KB與KF功能設計
基本的KB教學模式
老師的成長歷程
學生的成長歷程
一位中文科老師的成長歷程
學習成果
< 返回
以下的圖表顯示王老師教學設計的變化和學生在討論的參與程度怎樣相應變化。
開放的探究
圖 1. 學生筆記數量
學生筆記數量的中位數在第二年上升,而且有些學生建立了多於20個筆記(見圖1)。這顯示了學生的參與率並不平均。
圖 2. 學生閱讀筆記的百分比
在第二年,大部分學生都閱讀了全部筆記。這比之前一年提升了許多(見圖2)。
學生筆記數量和閱讀筆記的百分比在第二年都有所提升。這顯示學生在網行討論的參與有所改善。
圖 3. 筆記連結百分比
筆記連結百分比有在第二年有顯著的上升,甚至達到100% (見圖3)。因此,可以看見第二年參與討論的學生有嘗試串連想法。
圖 4. 筆記群的平均筆記數量
筆記群的平均筆記數量在第二年有顯著的增加。這顯示學生的建構筆記的能力在某程度上有所改善(見圖4),而且學生在串連想法及作為社群的一員願意為知識改進作貢獻。
圖 5. 鷹架運用的數量
某幾位學生在第二年運用比較多鷹架(見圖5),但鷹架運用的數量的中位數在第一、二年都維持在一個相約的水平。
漸進式探究
圖 6. 筆記修訂的次數
有些學生在第二年對自己的筆記作比較多的修訂(見圖6)。修訂包括加入新資料及澄清或完善現有概念。這些是這顯示了學生在不斷改進自己的想法。
圖7. 筆記群的平均深度
筆記群的深度是指它的附加筆記的層次,所以第二年的筆記群的平均深度較高(見圖7)。這表現學生有提供、串連及擴展他們的想法。
思想習慣
圖8. 問題的數量及類型
老師可以透過細看問題的類型及學生如何設定問題而知道他們的高階思維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圖 8)。此圖顯示兩年間問題的總數量有所增長。第一年最常見的問題類型是驗證類和屬性類,而第二年是原因類和驗證類。
< 返回
詳細教學設計
老師 A
王旭老師
謝鎧銘老師